【四局水利】“六維匠心”織就質量天網(wǎng)——引江濟淮二期太和界首項目質量管理團隊側記 |
|
|
|
在引江濟淮二期太和界首項目的施工現(xiàn)場,有這樣一支“六邊形戰(zhàn)士”團隊:他們有人扎根一線如鷹眼巡防,有人穿梭工地似騎士守護,有人統(tǒng)籌內(nèi)外成中樞紐帶,有人專攻材料做品質把門人,有人深耕土方成細節(jié)控場者,更有“幕后玫瑰”織就管理密網(wǎng)。這支由祁冬財、孔卓威、周浩、李保丙、馬相杰、楊文秀組成的質量管理部“六維匠心”戰(zhàn)隊,用六種截然不同的“質量心法”,在鋼筋水泥間編織出一張嚴密的品質防護網(wǎng)。讓我們走進這群“質量守護者”,解碼他們以匠心致初心的獨家故事。 “鷹眼質監(jiān)”祁冬財:眸藏星河智控全局 在質量管理部辦公室,祁冬財?shù)墓の挥肋h是最熱鬧的——此起彼伏的電話鈴聲、攤開的施工圖紙、貼滿便簽的工位擋板,勾勒出這位高鼻梁青海漢子的日常。精壯身材的他反光背心下面總是穿著籃球風格的便裝,黑色方框眼鏡下雙目如鷹隼般銳利,略卷的頭發(fā)上時常沾著幾點灰,笑起來時眼角的紋路里藏著西北人的豪爽,一開口卻帶著管理者特有的沉穩(wěn):“質量管控就像下棋,得眼觀六路,更得落子有聲。” 作為質量管理部副主任,祁冬財?shù)暮诵哪芰υ谟凇熬珳识床臁迸c“統(tǒng)籌協(xié)調(diào)”。每天清晨,他都會帶著圖紙巡查工地,從鋼筋綁扎間距到混凝土養(yǎng)護濕度,從防水卷材搭接長度到砌體灰縫飽滿度,任何細微隱患都逃不過他的“鷹眼”。某次巡查中,他僅憑混凝土表面的色澤差異,就判斷出某段剪力墻養(yǎng)護不足,要求鉆孔檢測后證實內(nèi)部強度果然不達標。“做質量工作,就得有‘雞蛋里挑骨頭’的較真勁兒。”他常說。 在上下協(xié)調(diào)中,他展現(xiàn)出剛柔并濟的智慧。面對業(yè)主方的加急驗收要求,他既能據(jù)理力爭堅守規(guī)范底線,又能牽頭制定分段驗收方案靈活應對;對待分包商施工班組的質量問題,他既會嚴肅要求返工整改,也會主動幫忙聯(lián)系工程技術部門現(xiàn)場指導。一次,分包隊伍因工藝不熟導致砌體垂直度超標,他連夜組織“質量夜校”,用CAD演示正確做法,第二天帶著班組逐面墻修正。“質量光靠罰是罰不出來的,更多是靠教出來的。”他的幽默與擔當讓各方心服口服,盡管項目未曾設立“質量總監(jiān)”一職,但祁主任仍被稱為“質量戰(zhàn)場上的外交官”和“總監(jiān)”。 從晨光熹微到月明星稀,祁冬財?shù)纳碛笆冀K穿梭在工地與辦公室之間。他的手機通訊錄里存著上百個聯(lián)系人,微信運動日均步數(shù)超2萬,卷尺前前后后拉壞了3個,不變的是鏡片后從未懈怠的銳利目光——那是對“質量”二字的絕對忠誠,更是對阜陽地區(qū)百萬群眾飲水安全的無聲承諾。 “質量騎士”孔卓威:風馳電掣守護毫厘 每天早上八點十分,太和界首項目的工人們總會看到一個“蒙面騎士”準時出現(xiàn)在工地入口——一個深色皮膚的瘦高個,騎著租來的女式藍色“電驢”,頭戴安全帽,脖子上裹著迷彩防曬巾,手套白得發(fā)亮。毫無疑問,這一定是甘肅平?jīng)鲂』锟鬃客|量管理部的“移動質檢站”,工地人稱“質量衛(wèi)士、電驢高手”。 孔卓威的“辨識度”源于他獨特的裝備:藍色女式電動車在塵土飛揚的工地格外醒目,迷彩防曬巾與安全帽的“蒙面”組合更是獨樹一幟。孔卓威的電動車是工地上的“明星坐騎”。無論晴雨寒暑,他都會騎著這輛車往返于工地和辦公室之間,日均行程超過10公里。“選擇女式電動車,一是因為座位低、重心穩(wěn),騎起來更安全。”二是因為工地指定的停車區(qū)域面積有限,方便停放。三是因為工程車輛數(shù)量有限,而質量員要經(jīng)常往返辦公室和工區(qū),等不到工程車很容易耽誤工作。 最讓人服氣的,是他“全能質檢員”的硬實力。作為太和加壓站的專職質檢員,他的工作涵蓋鋼筋、模板、管道、土方等十余個分項工程,每天騎行超10公里往返于各個作業(yè)面之間,像極了一個停不下來的陀螺。作為施工現(xiàn)場質量監(jiān)督的“主力軍”,孔卓威的工作遠比騎行更具挑戰(zhàn)性。他每天都要深入各個作業(yè)面,對鋼筋綁扎、模板安裝、混凝土澆筑等工序進行全程監(jiān)督。在某承臺鋼筋綁扎現(xiàn)場,他發(fā)現(xiàn)個別鋼筋接頭位置不符合規(guī)范要求,立即要求工人停工整改:“鋼筋接頭應錯開布置,這是基本規(guī)范,你們怎么能憑經(jīng)驗干活呢?”面對工人的不理解,他耐心地拿出圖紙和規(guī)范手冊,逐一講解其中的原理和利害關系。 在現(xiàn)場監(jiān)督中,他既當“鐵面裁判”又做“熱心小哥”。某次發(fā)現(xiàn)測量隊忙不過來時,他主動扛起水準儀測標高,曬得脫皮的胳膊上還留著扶尺時的壓痕;新來的施工員不懂檢測流程,他把自己畫滿示意圖的筆記本復印給對方。“工地上沒人是‘局外人’,多幫一把,質量就多一分保障。” 在引江濟淮工程的工地上,從春寒料峭到酷暑難耐,孔卓威的電動車行程突破了4000多公里。車輪碾過的不僅是工地的黃土路,更是對質量的執(zhí)著堅守。有人勸他坐工程車上工地,他卻搖頭:“電動車靈活,能去汽車到不了的地方,再說了,你們遠遠看見我這藍色‘電驢’,不就知道質量員來了嗎?”孔卓威的藍色電動車,早已超越了交通工具的范疇,成為了他守護質量長城的“戰(zhàn)馬”。 “老兵管家”周浩:軍魂入骨細作金湯 在項目部,周浩總被大家親切地稱為“兵哥”——中等身材的他一頭自來卷發(fā),笑起來像鄰家大哥,骨子里卻透露著軍人的剛毅。作為有著8年軍齡的老黨員,他把“服從命令、精益求精”的軍人作風帶進了質量管理工作,成為團隊里的“多面手”。 周浩的核心戰(zhàn)場在“看不見的質量防線”——原材料驗收與資料管控。每次驗收鋼筋、防水材料等物資,他必做“三件事”:查三證、測尺寸、做試驗,曾僅憑游標卡尺測出一批鋼筋的直徑偏差0.8毫米,硬是讓不符合國標的“瘦身鋼筋”退場;面對堆積如山的質量管理資料,他像審查軍事文件一樣逐頁核對,從隱蔽工程驗收記錄的簽字完整性,到檢測報告的邏輯閉環(huán),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(jié),經(jīng)他手的資料數(shù)次在業(yè)主飛檢中獲得滿分。 在四方聯(lián)合驗收中,他是最“較真”的存在。某分項工程驗收時,分包隊伍以“小瑕疵不影響結構”為由推諉,他當場掏出實測數(shù)據(jù):“砌體垂直度偏差8毫米,超過規(guī)范允許的5毫米,累積十層就是8厘米,這不是小問題!”他的“較真”源于過去軍旅生涯的責任感:“失之毫厘就可能謬以千里;做質量,今天的‘差不多’就是明天的‘差很多’。” 作為老黨員,他平時主動擔起“傳幫帶”重任。項目組建初期,那時的楊文秀還不熟悉資料歸檔,他主動加班教同事分類邏輯;馬相杰遇到檢測難題,他翻出質檢筆記分享經(jīng)驗。他的工具袋里永遠備著應急藥品和勞保用品,用軍人的細膩守護著團隊的“大后方”。 “預制塊法官”李保丙:鐵臂柔情筑牢根基 在太和界首項目的混凝土預制塊存放場,總能看到一個魁梧的身影——孔武有力的臂膀,小麥色的健康皮膚,工具袋里鼓鼓囊囊裝著回彈儀、坍落度筒和筆記本。他就是李保丙,一個體格健碩的青海漢子,混凝土預制塊驗收和鋪設檢測的“首席大法官”。 李保丙對混凝土預制塊的“苛刻”近乎偏執(zhí)。每批次預制塊進場,他必查“三看四測”:看外觀、看臺賬、看養(yǎng)護記錄,測強度、測尺寸、測吸水率、測抗凍性。某次深夜突擊檢查,他用手電筒照出預制塊側面的細微蜂窩麻面,堅持要求退場,廠家急得直跺腳:“就幾塊有瑕疵,挑出來不就行了?”他卻嚴肅回應:“今天放過一塊,明天就會有十塊、百塊,質量沒有‘差不多’。”這樣堅持了一段時間,預制塊從裝車到現(xiàn)場卸貨的總損耗率就從5%降低到了3%。 進場合格率上去了,如何在場內(nèi)二次倒運、鋪設過程中進一步降低預制塊損耗,也是李保丙關心的一大問題。為此,在鋪設預制塊時,李保丙堅持在現(xiàn)場進行旁站監(jiān)督,及時制止暴力裝卸、暴力施工等不文明施工行為,使得預制塊總損耗率進一步從3%降低到1.8%。 此外,憑借多年預制塊鋪設工作經(jīng)驗,他成了預制塊的“知音”,調(diào)蓄池邊護坡預制塊鋪設工作中,得益于他嚴格的質量管控,項目累計驗收預制塊8萬多塊,合格率達99.8%,筑起了一道堅不可摧的“砼心墻”。 “土方達人”馬相杰:沉默深耕丈量乾坤 在太和加壓站的土方施工現(xiàn)場,總有一個戴著眼鏡的精瘦身影蹲在基坑邊,手里拿著環(huán)刀和鋁盒,專注得像在進行一場精密實驗。他是馬相杰,來自青海海東的一名質檢員,土方工程的“細節(jié)控”,同事們戲稱他為“土地公”——因為他對工地土方的了解,比農(nóng)民對自家耕地還透徹。 馬相杰的專業(yè)源于對土力學的深入鉆研。每到一個土方作業(yè)面,他必先做“土樣診斷”:捏一捏土團判斷含水率,看一看顏色分析成分,聞一聞氣味辨別雜質。某回填土施工中,他憑借土色異常就判定含砂量超標,要求摻石灰改良,檢測結果證實他的判斷分毫不差。“土方工程是隱蔽工程,表面看不出來的問題,實際地下可能暗藏‘炸彈’。” 在施工過程中,他對細節(jié)的要求近乎苛刻:基坑放坡偏差超過5厘米必須修正,基底平整度誤差±2厘米以內(nèi),分層回填虛鋪厚度嚴格控制在30厘米。某次檢測發(fā)現(xiàn)壓實度不達標,他要求擴大檢測范圍,分包隊伍嫌麻煩,他當場做對比試驗:標準厚度土層沉降量5厘米,超厚土層達8厘米,數(shù)據(jù)面前無人再敢質疑。 除了土方,他還承擔圍壩、涵洞施工的檢測任務。通過自學GPS、RTK測量技術,配合測量員一起,每天背著儀器放樣、測標高,皮膚曬得黝黑依舊毫無怨言。“土方工程是工程的根基,根基不穩(wěn),上面建得再好也是危房。”這個平時話不算多的踏實漢子,用雙腳丈量每一寸土方,用數(shù)據(jù)守護每一道工序,讓“隱形”的土方工程成為看得見的品質標桿。 “檔案玫瑰”楊文秀:纖手織網(wǎng)密不透風 在質量管理部資料室,楊文秀總是靜靜地坐在角落,指尖在鍵盤上飛快跳動,嘴角掛著溫柔的笑意。她的工位永遠整潔有序——文件柜按顏色分類,筆記本用標簽貼好,電腦桌面圖標排列成直線。這個甘肅姑娘身材嬌小,總穿著干凈的紅色工裝,笑起來眼睛彎彎的,說起話來輕聲細語,做起事來卻像精密儀器般嚴謹,是團隊里公認的“檔案玫瑰”。 作為質量體系建設和內(nèi)業(yè)資料具體工作的執(zhí)行者,楊文秀的工作貫穿項目全周期。初到項目時,她發(fā)現(xiàn)質量管理制度零散混亂,便花一個月時間泡在檔案室,查閱行業(yè)標準、業(yè)主要求、公司制度,最終編制出《項目質量管理手冊》《質量責任矩陣圖》等15項制度文件。 資料整理更是個“繡花功夫”。混凝土試塊報告、鋼筋復檢記錄、隱蔽工程影像…… 面對每天數(shù)百份資料,她總能分門別類、裝訂成冊,索引清晰如字典。有人驚嘆她的效率,她笑著說:“其實沒什么訣竅,就是把每份資料當成自己的‘孩子’,用心對待而已。” “體系建設就像織網(wǎng),每個節(jié)點都要精準對接,否則就會漏洞百出。”她指著墻上的流程圖解釋,從原材料進場檢驗到隱蔽工程驗收,每個環(huán)節(jié)的責任人和操作標準都清晰可查。 在內(nèi)業(yè)資料管理上,她推行“數(shù)字化+精細化”雙軌制:建立電子檔案管理系統(tǒng),每一份資料都掃描存檔并附檢索目錄;紙質資料實行“三色管理”——紅色代表待整改,黃色代表待驗收,綠色代表已閉合。某次業(yè)主飛檢前,她發(fā)現(xiàn)一份混凝土試塊檢測報告編號重復,硬是從2000多份資料中翻出原始記錄修正,避免了一次重大疏漏。“資料是工程的‘記憶’,如果記憶出錯,質量追溯就會成為空談。” 作為團隊里的“細心擔當”,楊文秀的細膩還體現(xiàn)在對細節(jié)的預判上。每月整理質量月報時,她會用圖表分析數(shù)據(jù)波動趨勢,提前預警潛在問題;編寫應急預案時,她模擬出20種可能出現(xiàn)的質量風險場景,并制定對應處置流程;甚至連影像資料的拍攝角度,她都要求必須涵蓋“全景定位、細節(jié)特寫、人員簽字”三要素。“質量工作容不得‘差不多’,必須把‘萬一’當成‘一萬’來準備。”她總能發(fā)現(xiàn)別人忽略的細節(jié)。某次整理影像資料時,她發(fā)現(xiàn)某隱蔽工程驗收照片缺少關鍵部位特寫,立即聯(lián)系現(xiàn)場補拍;編寫質量月報時,她從數(shù)據(jù)波動中敏銳察覺混凝土強度離散性增大,及時提醒檢測部門加大抽檢頻率。“質量工作不僅要‘向前看’,還要‘回頭看’,細節(jié)里藏著成敗。” 在她的努力下,項目質量體系運行流暢高效,內(nèi)業(yè)資料成為業(yè)主單位點名學習的“樣板工程”。這個溫柔的甘肅姑娘,用纖巧的雙手織就了一張密不透風的質量制度之網(wǎng),讓“事事有標準、處處可追溯”成為團隊的工作習慣,更讓質量管理從“人管人”邁向“制度管人”的新境界。 在太和界首集中供水項目的質量管理戰(zhàn)線上,祁冬財以雄鷹一般的銳利目光統(tǒng)籌全局,孔卓威用騎行丈量著責任,周浩憑軍魂筑牢底線,李保丙借“砼心”守護根基,馬相杰深耕土方雕琢細節(jié),楊文秀則以柔情編織制度。他們性格迥異,卻在“質量第一”的旗幟下凝聚成鋼鐵團隊;他們職責不同,卻共同詮釋著“匠心”的三重維度——對規(guī)范的絕對敬畏,對細節(jié)的極致追求,對責任的無悔擔當。他們的日常沒有驚天動地的故事,只有日復一日的堅守——在鋼筋水泥間尋找隱患,在數(shù)據(jù)圖表中校準精度,在制度文件里編織防線。 正如工人們所說:“看到他們的身影,就知道這工程有‘質量底氣’。”這支“六維匠心”團隊,用六種色彩勾勒出質量管理的全景圖,用六份執(zhí)著守護著引江濟淮工程的品質承諾。他們是平凡的建設者,也是不凡的守護者,用匠心點亮工程的每一處細節(jié),讓“四局質量”這個金色招牌,在汗水與堅守中落地生根,綻放出最璀璨的光芒。 ? |
|
|
【打印】 【關閉】 |